5200小说

第43章 摆摊式赠书 (第2/2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5200小说】地址:www.5200xs.me

梁太尉笑问:“太学师生也要赠送?”

我答道:“苏大学士是所有读书人心中的文曲星,太学生多为贫穷之人,每人免费赠送一本,也是殿帅替苏大学士资助贫寒,做个善心。”

梁太尉一听,十分受用,笑问:“李帅真是心细之人,连皇宫里也想到了。那就有劳李帅。”

我笑道:“皇宫里是殿帅想到的。我只负责印书。陛下和皇子皇孙皆有好学之风,送一些也是殿帅做臣子的本分。”

梁太尉大笑问:“李帅做人能够面面俱到,我先听说李帅出身行伍,是个粗人,看来是以讹传讹。哈哈哈!梁某能与李帅同在殿前司为官,真是三生有幸。今后,一切有劳李帅。”

我笑道:“皆听殿帅吩咐!。”

于是,告辞梁太尉。朝臣们的书,自有我派人照单发放。至于外放之官,则派人散发通告,通知他们方便之时派人前来领取。其实,送书是其一,散发通告也是其一。不过是想替梁太尉传传贤名罢了。

那您肯定要问,县令以上官员、国子学师生每人赠送一本,这点书够不够?

我告诉您,够了。您肯定还要问:“怎么计算出来的?”

我给您再算算。据记载,宋朝草创之初,内外官员不过才五千人;到了景德(1004-1007年)年间,已达一万多人;而皇右(1049-1053年)年间,增加到两万多人。宋徽宗时期估计也就两万多人,超不过两万五千人。

北宋前期没有太学,只有国子学。国子学是国立最高学府,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(含七品)的子孙。小官和平民的孩子想上学,要么去私学,要么去某些州府兴办的地方官学。这样办学,社会阶层会越来越固化,既不公平,也不利于朝廷选拔人才。所以到了宋仁宗在位时,范仲淹搞新政,借鉴汉朝太学体制,在京城开封建了一所太学。这所太学主要招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,但也允许地方官学推荐上来的优秀平民子弟就读,最初招生人数很少,全校只有两百名学生。到宋仁宗快要驾崩的时候,太学生增加到了六百名。宋徽宗崇宁年间,太学规模再次扩充,朝廷在京城南门外营建了新校舍,“为屋千八百七十二楹”,建筑形制外圆内方,徽宗皇帝赐名“辟雍”,作为太学的预科。经庆历、熙宁、崇宁三次兴学,北宋太学的规模达至最盛,每年共有学生3800人。

也就是说,当时的七品以上官员加上太学师生不超过三万人。所以我说,五万册书,足矣。

总之,一场售书、赠书活动下来,净赚五千两银子,可以补贴家用了。还为梁太尉争了一番好贤名,总算赚了。

说是为梁太尉争一番好贤名,其实也不是我的本意。我的本意是,得与梁太尉搞好关系。这也是吴用哥哥临行时叮嘱过的:“高俅不学无术,管军几十余载,军纪松散,军心涣散。人民饱受战争之苦,厌战久矣。只有与梁太尉关系笃厚,方可协助管好禁军,保家卫国。”

其实,这只是其一。其二是,我知道今年是宣和六年(公元1124年),仅仅三年之后的靖康二年(公元1127年),北宋将亡于“靖康之难”。这三年时间,能否协助梁太尉练好禁军,保家卫国?我李铁牛压力山大啊!您不要看我比以前活得光鲜了,有资格耀武扬威了。其实,心里倒比以前苦闷了许多。

我李铁牛,一个粗鲁的汉子,以前的生活简单而快乐。我喜欢喝酒,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吹牛打闹。那个时候,我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,也没有什么烦恼。可是,这三年的变化却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苦闷。梁太尉,那个曾经被我视为奸贼的人,现在成了我的上司,我还要主动协助他练好禁军,保家卫国。这个任务对于我来说,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。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,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。这三年时间,我一直在努力,可是一切都还没开始。禁军的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,我感到很内疚,可是,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
每天晚上,我都会想起自己的过去。那个时候,我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,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可是现在,我却被束缚在这个任务里,无法自拔。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,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个任务。我李铁牛,一个粗鲁的汉子,现在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挑战,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自己的苦闷。我只希望,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能够找到一个答案,让自己不再那么痛苦。

哎!不说也罢。给您说了,您也鞭长莫及,也不能为我李铁牛减负。

不说也罢。

新书推荐

人在红楼,开局倭寇送经验 重生为奴,调教小邪妃 将女锋华 血色汉末 拐个世子来种田 重生之拿破伦二世 我活了十万年